一座公墓,容纳了小镇的日常 上海浦东老港镇室内殡葬馆项目

12月14日晚,EVA Architects艺瓦建筑设计团队受邀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在上海W Hotel举办的AIA Annual Banquet and Design Awards颁奖晚宴。

EVA Architects艺瓦建筑设计的上海浦东老港镇室内殡葬馆项目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2019 AIA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 Finalist。

AIA 美国建筑师协会卓越设计奖,是为了庆祝地区性的创新建筑、室内设计与规划项目。奖项会是由世界一流人物所组成的国际评审团,包括中国与国际建筑师、评论家、学者,以及理论家。其中的 Unbuilt Architecture Award 未建成建筑奖,是为了肯定未完成的但理论性卓越的设计项目。

关于上海浦东老港镇室内殡葬馆项目

上海浦东老港公墓,可以说是国内殡葬大环境的一个缩影。

在“入土为安”观念下,国内许多城市的公墓用地已经接近饱和。在未来,节地,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方向。

上海老港镇决定,将现有镇墓地紧邻的一座废弃厂房改造为新的室内殡葬场所。

白事,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民俗。我们重生死,尊敬逝者,崇拜先人。

一座建筑,要承载数千个家庭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不能只是满足龛位数,不能以商业项目的得房率类似指标来作为它的设计导向。

五栋废弃的工业厂房,能够被改造为什么样的墓园?——EVA Architects艺瓦建筑设计团队接受了这个挑战。

东方式的庇护

改造策略,是将原本各个工业建筑的坡屋顶,整合成一个大的屋面,从场地东面的稻田看去,形成一个有东方气质的统一屋檐。

建筑师抛弃了标志性与吸引眼球的手段,选择了一个更平静的形式,塑造出镇上的一个“场所”——用中国传统式的庄重感,代替原本零散的厂房建筑,给予墓园访客以心理上的尊重;也在多雨的清明时间,和平日的乡间,提供一段烈日与雨雪中的庇护。

空间的呼吸

传统的室内殡葬空间总是显得压抑。这种对空间的负面感知,来自于一眼望去数量庞大的龛位,以及自然光线的缺乏。

EVA Architects艺瓦建筑设计团队试图探讨一种模式,能够在节地的大宗旨下,创造心理上更亲切的空间——一种能够让一眼看到的墓龛较少,看到的风景较多的原型。

在本项目中,大尺度的建筑平面被划分为相对舒适的小屋,去缓解拥挤纷扰,之间置入了庭院,两列错位布置,让每一个墓室的门口,看见的不是别人的墓室,而是一丛竹子,一场春雨。

这些庭院如同“气口”,形成了贯穿整个建筑的“空间的呼吸感”。

这个模式也让原本的厂房形体,被转化为在一个平静的屋檐下,若干伫立在林中的石屋,传递出适当的郑重其事。

砖墙上投射着树影,记录了时间,与细长的窗,共同形成微妙的纪念性。

归于自然

归于尘土,返还天地,是人认识死亡的开始。建筑师遵循了这样的哲学,保持了视觉与触感上的克制。

改造建筑中新增的材料,被有意控制在了石材、木材等,以及最重要的材料——阳光——被以最贵重的方式引入建筑。

人们总是期待死亡能和不朽联系在一起,而光线随着日升日落的变化,提供了在这类建筑中稀缺的时间感。

正是时间,治愈了这些伤痕,让情绪上搁浅的生者重新面对未来的人生。

日常的力量

一个故事中,失去了老伴的爷爷,每天在乡间采两支野花,路过公墓,放下花后,在午后的夕阳下与邻居闲谈三言。这种日常,让他从悲伤中慢慢回到自己的人生。

建筑师在东侧留下了对镇上随时开放的庭园,柳树,树荫,石凳,青草,明媚的阳光,让祭扫的人们能在这里坐下,说起两句父辈的回忆,两句孩子的成绩,两句城里的工作,两句长大的乡愁。

这是死亡的沉默与日常的嚣杂之间的平衡,也是生命一呼一吸的节奏。这就是世俗与日常的力量。

在这个当代设计文化长期缺席的建筑类型,建筑师关注公民性,是希望它不像一个冰冷的陵园,而能成为镇上一个平凡的场所,是期待这里每个失去至亲而悲伤的人,除了记住逝者的昨天,还能继续明天的日常;是希望对于千万个这样小镇,未来除了金融、开发与城市化,还有一亩田能留给人,和他们的故事。

故事中的生活,是人们面对逝去的痛苦的回答。

项目名称:上海浦东老港镇室内殡葬馆

设计团队:Alan Wang, Cen Li, Nicole Wu, Xin Wang, Bell Feng

位置: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

建筑面积:3,297㎡

建筑设计:EVA Architects 艺瓦建筑设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