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浦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从源头上解决该矛盾?近年来,新区坚持“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立足现实、兼顾发展”的发展原则,加大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水平。

摸清“家底”优化设施布局
面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现状,新区民政部门着手开展大调研,摸清殡葬资源“家底”。据统计,新区现有殡葬服务单位39家,其中经营性公墓9家、经营性骨灰堂6家、殡仪馆2家、公益性公墓22家。然而,新区现有节地葬设施功能相对落后、有效供给日趋饱和,浦东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从源头上解决殡葬服务供需矛盾,新区率先在全市开展殡葬设施整体规划布局设计,推进以室内葬建设为主的殡葬改革,大力建设镇级标准化殡葬设施,努力实现用一栋房满足当地约30年公益性安葬服务需求的目标。
2017年,新区民政部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与区规划设计院合作开展浦东殡葬设施布局研究,着力构建节地生态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
探索试点 推进节地生态葬
找准问题根源,在现有政策和殡葬设施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浦东殡葬工作联合机制,区民政局牵头规土、农委、财政等部门和有关镇,有序推进浦东镇级标准化殡葬设施规划建设。如区民政部门联合农委提出要做好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指导各镇按照“一镇一方案”要求制定本镇方案;会同规土部门研究制定镇级标准化殡葬设施建设的方案,指导各镇开展规划选址和项目推进;会同财政部门摸索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的补贴标准和流程,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2014年、2015年新区分别在宣桥镇、大团镇开展镇级标准化骨灰堂建设试点,基本能满足当地村(居)民未来约30年的公益性殡葬服务需求,既为在全区面上推广打下了基础,也为今后骨灰堂建设标准提供了经验。此举试点也得到了上海市民政局的高度认可。2018年6月,上海市民政局在大团镇召开现场会,明确提出了“一镇一设施”的殡葬改革要求。
不断创新 强化殡葬服务
新区民政部门以“机制优化”为主线,以“品牌延伸品质提升”为支撑,在殡葬工作成员单位协同下,对39家殡葬单位实现全覆盖式管理,充分发挥“六个双”监管平台和“互联网+殡葬”模式的作用,稳步推进殡葬领域各项工作。值得关注的是,新区两家殡仪馆近几年以5S管理为抓手进行自我更新,规范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服务能级。
新区殡葬管理部门牢记“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动力”,探索开展了殡葬特色工作品牌,比如开展“殡葬大家谈”“魅力浦东·珍爱绿色”“美丽人生·爱同行”等主题活动,制作了“祭扫地图”、“走进浦东殡葬之节地生态葬式”VR全景视频、“多彩殡葬”2.0版彩页和“白事无忧”图册等。近期又联合区文明办以“绿色殡葬、文明祭扫”为主题开展清明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同时,新区在“3·20百姓公祭日”发布了“禄宝白事通”宣传短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丰富的现代殡葬内容。今年清明前夕将“祭扫地图”升级为“祭扫指南”,内容涵盖人车流预测、祭扫地图、短驳车、节地葬式、错时祭扫等,并同步在所有殡葬单位和街镇“家门口”服务站更新,让市民祭扫出行无忧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