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从老朋友郁教授那里惊闻著名殡葬文化研究专家乔宽元教授因病过世,享年77岁。乔教授今年2月28日和8月24日先后给我发来2张照片。一张是他在名人文豪广场的留影,一张是我们几个人在参与于光远讨论编辑《生长老病死》的合影。郁教授晚上发来乔教授22日告别会上播放的乔先生自己生前制作的小视频《我的人生,好一个幸运》。乔教授是乐观开朗的学者、智者。
也不由得回忆起我们曾一起合作过对于上海、浦东殡葬用地的研究和提议。
那是2010年1月9日,我们一起到汇龙园讨论。乔教授提出两个一千亩用地设想。妈祖庙可以放在“海洋文化产业园”一并考虑。另外一千亩是归并零散在各村的公益性公墓,将其集中在一个地方。1月10日上午我即与党派相关人员联系,准备把乔教授关于归并公墓的设想,通过浦东民进区委提案助推。当晚,根据乔教授的研究内容,我整理了一份党派提案。分享如下:
关于大力推进浦东公墓集约化用地的建议
一、 大浦东公墓用地供求矛盾紧张
在老龄化日益加深的态势下,一直到 2045年,原浦东185万人口中,年死亡人口量将呈增长趋势,公墓用地需求也将逐年增长。研究表明,原新区总共需要1400亩土地,才可基本满足原浦东公众“死有所葬”的需求。其中尚未将应承担的市中心城区公众的“死葬”责任计算在内。
据有关资料,上海全市建设用地总量距2020年的规划指标——2981平方公里,仅剩100多平方公里。随着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大飞机总装制造中心、迪斯尼乐园等重大项目先后落户浦东,浦东的建设用地更为紧张。随着南汇并入浦东,大浦东新区面积达到1210.41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香港面积),户籍人口达268.6万。原本捉襟见肘的公墓用地需求更为紧张。预计用地缺口将达到800亩左右。
二、 传统公益性公墓散乱且占地浪费
浦东公墓长期分为公益性公墓(墓地)和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居民提供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就原浦东而言,前者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以村镇为主管理的公益性墓地体系,以及土地所有方经营的经营性公墓体系,后者在承担浦东城区,特别是在承担市中心城区公众的“死有所葬”的责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关专家曾对这两类公墓体系,从占地总量、单穴耗地、相对负魅场、管理水平、机会成本、绿化水平、公益水平、对城市化的作用、
土地利用率、行业管理等十大指标进行比照分析,得出结论:公益性公墓远落后于经营性公墓。事实也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经营性公墓经过二十多年的“长途跋涉”,公众对之的认同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上海,中心城区年死亡人口达5万,80%入葬经营性公墓,入葬率达80%;郊区居民入葬率达20%。
有关专家通过实地勘察和典型案例调查,认为当前传统公益性公墓存在这样几个严重问题:
1、公益性公墓范围小、水平低。
(1)以村为单位建立的公益公墓(墓地),体量小,仅满足本村居民入葬的公益需求,具有排他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进城农民的“公益入葬难”的问题。
(2) 因只能满足本村居民的入葬,因此,每个村去搞墓地,必然形成“村村有坟冢”的格局。我国越是贫困的地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必然出现“越穷墓越多”的情况,阴宅包围阳宅的状况势必出现。
(3)农村公益仅停留在“死有所葬”的低水平公益的层次上,难以提高。
(4)城市中的困难群体的“公益入葬”问题,没有因之得到解决。
2、 农村公益公墓难以使“乱埋乱葬”绝迹。
(1)公益性公墓条件差,缺乏吸引全体村民入葬的魅力;
(2)村民的承包地、屋前宅后具有可以入葬的空间,存在“乱埋乱葬”的客观条件;
(3)管理不到位,既难着力提高公益墓地的水平,又难着力遏制乱埋乱葬,屡使违规者得手。
3.“小公益”,其实是“大浪费”。
(1)在管理失控的情况下,小公益墓地中时常有“大墓”、“豪华墓”出现,浪费土地。
(2)起坟是传统墓的常见形式。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必然形成墓地的高度无序,“乱坟堆”、“乱坟岗”现象时有出现。
(3)墓地在人们心中一直是“鬼魅之地”、“不祥之地”,让人“心惧”,墓地周围形成一个“负魅场”。墓地越小,与大公墓相比,“负魅场”大数倍,小公墓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
根据专家测算,原浦东散乱的公益性公墓(含因墓地而使周边无法利用的土地)共约有1000亩左右。由于缺乏对传统公益性公墓的统一管理,出现了违规违法经营的情况。我国有的地方的农村公益墓地的收入,为基层官员“任意处置”提供了方便。
三、 大力推进公墓集约化用地的对策
人生经历生、长、老、病、死五个重要阶段。殡葬公墓也是民生中的重要一环。但是,我国公墓业依然是资源消耗型行业。无论是公益性公墓还是经营性公墓,其墓地资源日益紧缺,浦东的几家老墓都将在可预的几家内被墓穴挤满而面临普发性的“死墓危机”。为了大力推进公墓集约化用地、按照科学发展观实施公墓的服务管理,建议:
1、取消公益性公墓(墓地),归入经营性公墓,转向“一墓两制”。
根据国家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墓用地的管理有关规定,随着大浦东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原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公墓二元体制应尽快取消,可以参照原南汇港城陵园“一墓两制”的创新思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传统的公益性公墓归并到经营性公墓中。所谓 “一墓两制”,即:既是经营性公墓,采用的是市场机制,但又具有公益性,不仅要高水平地公益入葬“老祖宗”,而且农民依然享有公益待遇,使失地农民无有死葬之忧,入城困难群体无有死葬之忧。
2、不新占用国家土地指标,通过土地等量置换,实现“双赢”。
按照原浦东公益性公墓土地共大约有一千亩的计算,如果新建一座规模在一千亩左右的“浦东公墓”,那么,既可以容纳安葬原先散乱在村落里的“先人”骨灰,提高了公益水平,又为浦东安葬新的“后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可基本解决死葬之忧。因为,原先公益性公墓每个穴位的占地量平均等于经营性公墓的二倍——五倍左右。通过拆迁原有的公益性公墓、整合土地资源,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换来一笔宝贵的土地财富。
大浦东有适应公墓的土地资源可以整合规划使用。在界于空港与海港之间、大飞机制造中心和大型垃圾处理场之间、属于东海农场(原朝阳农场区域),汇龙园陵园旁边,有将近几千亩土地,由于周边环境的特殊性,不适宜住宅、商业办公性用地,可以再拿出1000亩土地,兴建经营性公墓。加上原先与市殡葬中心合资经营的汇龙园陵园,这里将形成全市最大的公墓文化中心,并可以实施统一的专业化品牌管理。
3、政府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并制定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
要参照“三个集中”的推进办法,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由区办公室区、政府民政局、有关镇定期举行“归并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召开,制订目标、要求和工作进度,加强指导和督促。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听取本市殡葬业专家团队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调研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的现状,走出一条大浦东的公墓管理创新之路。
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推进奖惩措施。对先愿意搬迁的有关村镇和家属,可以实施一次性奖励措施。对拖延搬迁的有关村镇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敦促。
公墓是庄严、神圣之地。是灵魂的安宁和生命的沉思。大力推进公墓的集约化用地,不仅使死者能入土为安,而且还使活者有一个干净的、宜居的生存环境。倡导先进的殡葬文化,改革传统的安葬形式,节约土地,建设低碳墓区,也应予以充分的重视。